Blog

懷安筆跡

blog-post

文章分類: 新聞媒體分享區

標籤: 碳中和 減碳 碳稅 碳足跡 ESG

【獨立評論@天下】從美日峰會看台灣企業未來決勝點:「碳中和」將成為企業基本價值

(本文同步受邀刊登於2021.04.23獨立評論 天下)

關於美日峰會的聯合聲明內容,除了明載「台灣」以外,尚有一個值得我們觀察的重點。那就是兩國確立於2050年時要達成「碳中和」的目標,具體層面包含碳排放的技術革新,以及協助新興國家減碳等共識。

歐美及日本為了達成上開目標,勢必投入巨大資金進行研發,影響所及,將改變產業結構及能源配置。中國大陸也深知,一旦歐美及日本提供減碳技術給新興國家,勢必某程度上會削弱「一帶一路」所擁有的影響力,故也已經對外宣示,要在2060年以前達成「碳中和」的目標,並且積極開發相關技術,以期未來能夠與歐美及日本等國一較高下。由此顯見,碳中和已經是我國政府跟企業無法迴避的重大議題。

日本政府急起直追,從減碳後段班到優等生

在2015年的巴黎協定中,日本原本預計在2030年以前消減大約26%的碳排放、於2050年以前消減80%(基準比較年度為2013年)。然而,時隔不過5年左右,日本政府就在2020年12月提升了減碳目標,預計在2030年以前先消減約莫2020年一半的碳排放量,並於2050年以前達成「碳中和」。

日本的經濟產業省更在今年2月17日召開第一回合的「有識者會議」,討論未來可能對於進口到日本的產品課徵「碳關稅」,並討論了「碳足跡」議題,避免讓廠商為了營造減碳假象,刻意將生產據點移到海外對碳排較不重視的國家。同時也預計在今年夏天左右,針對碳中和等相關議題提出一定的政策性結論。

日本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視「碳中和」,其實是出自於經濟因素的考量。由於「碳中和」關注的焦點包含產品生產及製造等過程,所以製作過程中所使用的原料、電力及運輸等環節,都會被納入是否符合「碳中和」的考量。再者,碳稅的概念逐漸被歐美等國家接受,其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對於環境影響的程度。換言之,未來商品的最終販售價格也有可能變更,亦即商品必須加上碳稅後,才是消費者要付出的整體價格。如果廠商在生產過程中,產生越多的碳排放,顯然商品價格會越高,等同喪失競爭力。

另一方面,金融機構在投資及放貸過程中,逐漸將ESG概念融入放貸的審核標準,企業如果忽視減碳意義,勢必無法吻合ESG的各項指標,未來在融資額度上恐怕也會遭遇一定的困難性。日本企業對此也有深刻體悟,例如日本花王即公開宣示將於生產過程中,朝向「碳中和」及「零垃圾」之目標邁進。

後疫情時代的超前部署,創造碳中和與美好社會

「碳中和」是涉及整個產業結構變更的重大議題,必須由政府跟民間一同努力。但回頭檢視我國政府的政策,在法令層面上,依據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》第4條規定,僅要求於2050年的碳排放量必須下降50%(基準比較年度為2005年),顯然還停留在2005年的減碳舊思維。

試想,當2050年歐美及日本等國都已經進入碳中和時代,碳稅或碳足跡都成為商品成本之一,我國的出口或是供應鏈會遭受何等重大衝擊?故我國政府應該要採取更積極的態勢,因應世界經濟局勢的快速變化。

不可諱言,台灣企業擅長考量成本,壓低價格取得訂單,對於環境保護的概念較為薄弱。然而,時局逐漸轉變,台灣企業應將「減碳意識」當作企業的願景與使命。現在開始為時不晚,下一個十年來到時,企業方能屹立不搖。

具體上來說,政府應該將此議題視為重大國安議題,召集有志之士一同研擬,針對不同產業類別,針對碳中和目標,搜集可能的轉型問題,並以時間進展提出應該要有的改善目標。

新聞出處連結:

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52/article/10750

分享此文章 :

blog-post

【工商時報】受僱期不等於保存期,時間到不一定丟得掉

blog-post

【新創圓夢網】群眾募資之下的法律風險

blog-post

【工商時報】淺談試用期約定下的常見爭議與雙頭馬車